2003-2007年,中國經濟以平均每年11. 6%的速度增長,在隨后的4年年均增長率為9. 6%,2012 、2013年都是7.7%,2014年為7.4%,從數據上來看,中國經濟發展速度已開始換擋,從高速變為中速。目前,世界經濟仍處于階段性筑底、蓄勢上升的整固階段,世界經濟復蘇加快的可能性將增大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(IMF)2015年10月份發表的報告預測,2016年全球經濟增速為3.6%,比2015年高0.5個百分點。但受美元加息、資本外流和結構性改革滯后的影響,新興市場的風險和脆弱性將有所暴露。
(一)全球經濟有望加快復蘇,下行風險持續增加。
中國在國際經濟格局的重塑中將扮演重要角色,判斷2016年中國經濟形勢,首先需要在開放經濟的視角下對當前國際經濟格局進行分析和考察。從全球來看,一是債務積累過快對增長和金融穩定構成威脅。一些經濟體目前已經出現低利率、低增長和高負債這一“有毒組合”不斷積累的趨勢。這不僅損害貨幣擴張對實體經濟的促進效果,而且將對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定構成威脅,防止債務進一步積累已迫在眉睫。為促進出口和總需求,貨幣貶值將成為越來越重要的備選工具。一國的競爭性貨幣貶值很有可能引發以鄰為壑的貨幣競爭,從而帶來全球外匯市場甚至整個金融體系的動蕩。二是區域貿易協定對全球影響仍存爭議。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(TPP)的達成是區域貿易談判的一個重大進展,但TPP帶來的影響到底有多大還存在一些爭議。TPP將中國這樣的貿易大國排除在外,開始實際運行中很可能產生較大的貿易轉移,從而在總體上降低TPP成員的福利。三是一些風險因素或將影響世界經濟復蘇。一方面,不同利益集團圍繞氣候變化、能源資源安全、全球貿易、國際金融體系變革等全球性問題的博弈和話語權的爭奪更加激烈;另一方面,國際政治軍事經濟爭端增加,局部沖突和熱點問題此起彼伏、地緣政治風險上升、貿易保護主義泛起、恐怖主義勢力抬頭等不穩定、不確定因素都將影響世界經濟的復蘇進程。
(二)國內經濟保持穩定運行,“三期”疊加特征明顯。
2016年,受產能過剩、高杠桿率和新增長點尚在孕育等因素的影響,中國經濟增長將繼續放緩,進入一個增長動力切換和發展方式轉變的新常態。一是經濟運行仍處在合理區間。2015年,我國宏觀經濟增速持續放緩壓力較大,生產總值各季度累計增速分別為7%、7%、6.9%和6.9%。經濟增長、物價、就業三大核心指標運行均處于合理區間范圍之內。二是新的增長動能正在形成。一方面大眾創業萬眾創新、“互聯網+”、重大產業計劃、計劃生育政策的重大調整,開創新的經濟增長動力;另一方面,我國積極開展國際產能合作,逐步放開匯率管制,人民幣加入SDR貨幣籃子、設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,“一帶一路”建設,加強與美英德法的經濟合作,進一步增大了我國在國際經濟中的影響力和話語權,拓展了中國對外發展空間。三是更加注重發揮供給側的作用。供給側改革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,有利于供求平衡,有助于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,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。但在“三期”疊加效應之下,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進入中高速增長,經濟增速持續回落。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(PPI)連續46個月為負,價格下行,部分行業產能過剩,經濟總體有效需求不足,消化過剩產能是中國經濟當前面臨的巨大挑戰。對外經濟產業結構逐步調整,加工貿易比重大幅下降,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至成本更低的其他低成本國家。對外貿易從高速增長轉變為低速增長,外貿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顯著降低,出口導向型經濟難以為繼。預計2016年全年我國GDP將適度放緩。
綜上所述,受國際經濟形勢總體復蘇較慢、我國經濟三期疊加的壓力以及結構性調整等因素的影響,我國經濟增長進入“新常態”,經濟增速繼續小幅回落,下行壓力較大,我國經濟增長總體上呈現下行的態勢。中國政府和中國社會正在致力于經濟的健康平穩轉型,經濟發展模式將由主要依靠投資驅動和較多依靠出口驅動,轉向主要依靠消費同時三駕馬車全面驅動。